星期二, 三月 13, 2007

正式搬家啦!!!

做了很多天傻子后(把以前的文章一篇一篇地贴到新的部落格上),4896为我提供了一个绝妙的方法,只是需要一个click就把所有的文章搬完。真得很感谢他,在这里给他一个拥抱,再祝他新婚快乐!

所有有兴趣搬家的朋友,可以到这里查看,强力推荐!

好了,搬完家后的第一个任务是更新部落格。我有好几件事情想要向大家报告的:

1. 在农历正月十五当天,我们(沙戥新村学校校友会青年团,名字sibeh长)筹办了一场新春团拜暨元宵节庆典。还牺牲色相,演了一场戏剧。欲知详情,请在这个星期内不断浏览我的新部落格。会有录影哦!

2. 我在星期二凌晨遇到了一件非常令人讨厌的事情,导致我六点钟早上才回到家。这样的事情相信很多人都曾经遇上,我用了一个与一般人不一样的方式来解决,效果蛮好的,大家可以参考参考。提示:与我的工作有关

3. 有一些新年感想和新年期间遇上的事情想与大家分享。

老话一句:欲知详情,请在这个星期内不断浏览我的新部落格

记住我的新家地址(www.lihkang.com/cn),不用再回来这里啦!新家见!

对了,大家记得把我的链接换去新地址哦!

星期二, 二月 27, 2007

格局,决定结局

这篇文章在2月27日的《东方日报》刊登,但是关于拉菲达贪污的部分被删掉。以下是原文全文:

格局,决定结局


“大变局”之中,领导阶层应当要主导变局。

“大趋势”之中,领导阶层应当要主控趋势。

唯有主导变局、主控趋势,领导阶层才会产生“大格局”的思考。

-高希均

看着频频在媒体曝光的马华总会长,不得不佩服黄总会长的魄力,也不禁想起几年前阅读过的《格局,决定结局》。这篇由高希均教授撰写的文章,为我们详尽地解释了拥有大格局和小格局领袖的差别。趁着全国大选的脚步渐近,笔者尝试以高教授的标准,检验马华总会长的格局。


如果以马华的历史“成就”来检验黄家定,对其本人是不公平的,因为马华本来就是巫统种族政治棋盘中的一粒棋子。历史是最好的证明――当年华社风起云涌地筹款支持创办独立大学时,马华非但没有进行它“擅长”的内部争取,更以种族性浓厚的拉曼学院尝试欺瞒支持它的群众。一间以母语为媒介语的“华文大学”,被当时的马华总会长喻为铁树开花;而开花结果的却是那没有大学资格的“华人学院”,马华在国阵的角色和功能显而易见。


然而,历史是无法改变的,现有的领导层也没有必要背负前人的包袱。有鉴于此,唯有评议新近事件,我们对黄家定的评价才能是中肯的。


暂且撇开政策性改革,我们先检验黄总会长的言行举止。当上马华总会长后,黄家定曾经在厦门大学东施效颦地说要留棺材给贪官,可是贪污证据确凿的部长和他坐在同一个内阁,他采取了什么行动?甭说棺材,请问黄总会长基于什么原因没有在拉菲达贪污证据被公诸于世后,要求内阁采取行动?在涉及庞大金钱利益的AP事件上,誓言肃贪的黄总会长扮演了什么角色?相信“这是巫统内部问题”这类肤浅答案不会是黄总的解释吧?


黄总会长对国家政策显然是力不从心,可是对于保护党内要员也是差强人意。马华副总会长翁诗杰在华小“干捞”事件上与巫青团团长希桑姆丁僵持不下,黄总没有声援其同志也罢了。可是这等悠关华小利益的重大课题,马华总会长竟然连评论对错的胆量(或自由)都没有,似乎说不过去,尤其是因为宣布3间微型华小获得搬迁而频频见报的黄总会长。


在执政集团接近半个世纪的马华,其领导人不但没有因为无法为族群母语教育争取到平等地位(政策上)感到羞耻;反而在每次大选前沾沾自喜地大肆渲染那微不足道的几间迁校,诚属可悲。办事不力之余,却趁新春佳节期间不断地在媒体上为自己粉饰(在电视、报章上力陈体制内改革的艰苦),更属恶心!身为马华总会长,黄家定不但无法“主导变局,主控趋势”,更连低至大学官僚阶段的博大华文学会注册事件都无法处理好,试问马华颜面何存?


高希均教授的文章指出:小格局的思考,从“我”出发,也以“我”归结-一切以“我”的利益为最重要的取舍标准。


希望声称代表大马大部分华裔的黄总会长,没有高教授口中的小格局思考吧。不然,以高教授的格局决定结局论,马华的结局必定悲凄!

搬新家了!

首先,祝大家农历新年快乐!希望大家没有因为新年长假而变“金猪”。

由于忙着把旧资料传到我的新部落格,没有时间上新贴。后来想想,其实不必等传完所有文章才向大家公布的。因此,我向大家郑重宣布:《十万里路》有新家了!暂时在搬家过程中,所以还会旧家新家两边跑。有时间大家去逛逛吧,顺便可以回顾一下旧文章。

www.lihkang.com/cn (十万里路)

www.lihkang.com (The Road Not Taken)

星期四, 二月 15, 2007

我的情人节理论


情人节是专门为有情人的人而设的。主要是希望这些人能够在这个一年一度的日子,对情人好一些;至于其他的364天,则应该对其他人好像2月14日对情人一般好!


嘻嘻,大家不必为我担心,我的情人很少上网 ;p

星期一, 一月 29, 2007

浪费$$$!

我终于作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我已经重新用回blogger的免费hosting了,因为我发现我花大部分时间尝试了解自己的webhosting后,其速度却和blogger不相上下。死人头新加坡公司!

星期五, 一月 19, 2007

哈哈哈!终于可以放照片了!

哈哈,经过吐拿鱼的一番努力,和我在一旁打气后,我终于可以在我的部落格更新照片了!我把今天废除内安法令联盟的示威照片放上来,顺便向大家“示威”一番! ;p

星期六, 一月 13, 2007

我(的思想)是这样形成的...

最近因为外婆生病而时常待在怡保,住家饭吃了很多、亲戚也见了不少,本来可以说是美事一桩。可是,亲戚见多了,麻烦事也挺多的。最近的一次,和其中一位我最亲近、最敬重的长辈吃晚餐。开始时感觉蛮好的,一般的家庭聚餐,闲话家常。饭后不知怎样突然聊起了我在Kg. Berembang被捕的事情,我的“麻烦”就来了。


这位长辈开始分享他对非法木屋区的看法,当然是不赞同我的做法。这位曾经在美国生活了好几年的长辈也以美国的一些法令来论证世界上没有公平的法律这回事。后来,讨论还延伸到赞同政府使用无审讯扣留的内安法令和紧急法令,也一如我所料地引用Guantanamo Bay为例子。我一直都没有很认真地和他辩论,只是有的没的地搭上几句。但是现场气氛还是蛮僵的,因为整桌只是他和我在说话,其他人只是在听。


虽然如此,回家途中,我的心里还是很难受。


这位长辈一向来都很疼我们几兄弟的,可是他也是其中一个强烈反对我参加社会运动的人。虽然参加社运好几年了,可是在一些亲人(尤其是关系良好的亲戚)面前我都不会主动分享或与他们认真辩论我的政治理念的。不要误会我担心自己会辩输,因为我时常主持或出席一些有关人权的工作坊,几乎所有赞同或反对的言论都耳熟能详了。尤其是无审讯扣留,更是我最熟悉的课题之一,就算是国阵辩才最了得的人亲自下场,我也敢和他公开辩论。


可是
,和亲近的人讨论这些课题,我总是有所保留。就算有时沉不住气,也会在关键的时候收敛,不会坚持立场。这点对于认识我的人来说,应该是新闻吧。

也不知道这种做法是对还是错,只是不希望因为我一个人而搞到好好的聚餐不欢而散。矛盾的是,用这种方式来维持的“良好关系”并不是真正的良好关系。我心目中的良好关系是,就算我们拥有不同的意见,也会包容彼此的不同。嗨呀,这种事情真是说易行难,顺其自然吧!

希望我的亲人能够了解到,就算他们在口才或辩论上赢了我,也只不过是赢了我,而不是说服了我。今天的我(思想)不是别人每天在我耳边说同样的道理而形成的,我的亲身经历才是形成我思想的重要元素。

标签:

星期五, 一月 12, 2007

不满意?自己下场啰!

唉,最近事事不顺利。弄好了一样东西,又有另外一个烦恼。我的部落格因为技术上的问题,暂时不能放照片。本来以为很久没有更新,一更新就要来一个“一鸣惊人”的气势。现在,鬼死啦!

谈一谈最近的热门话题--巴都达南(Batu Talam)补选。这次替阵杯葛的决定,可谓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之外,当然也包括我在内(加上这句话的用意,是不要让人对我有“大炮仙”的错觉)。作为曾经参与选举工作的人,我知道要一个长期坚持民主议会斗争路线的政党杯葛选举,是一项异常艰难的决定。校园选举如此,全国选举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决定的艰难不在于杯葛与否,而是在于如何重归选举。总不能今天因为选举委员会不公正而杯葛,明天却在同样的选举委员会和选举法令下重新参与竞选。因此,杯葛可以说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做法。

个人觉得这次替阵杯葛补选的决定,达到了初步的效果。这个出乎大部分人意料之外的决定,不但打乱国阵的竞选计划,更把球踢到那臭名彰显的选举委员会脚下,使他们成为全国、甚至全球瞩目的焦点。不久前,选举委员会主席,阿都拉昔说许多过时的条例必须更改,大家现在就看他们怎么改。

做出这项异于平常的决定后,面对国阵、主流媒体、甚至友党的围剿批判是必然的。有人批评回教党杯葛大选,等于否决了当地居民的选择权。这种似是而非的言论(尤其是来自自方阵营),令人烦不胜烦。我个人就对这种言论非常反感。回教党(或替阵)杯葛选举,关卿何事?你要选民有选择,就自己下场啊!在民主的制度底下,任何人都可以参选,为什么非要逼某个政党参选?

如果以上言论来自替阵成员党的党员,我还觉得情有可原,毕竟对党有要求也是党员的权利。可是,说这些话的人,往往都是一些标榜自己是清流的“党外人士”或平时根本没有关心过反对党死活的人。

说穿了,这些人自己没有基层或影响力,却希望有基层和影响力的政党或组织听他们的指挥。这不是很可笑吗?

星期四, 十二月 21, 2006

Testing 1, 2, 3

Tuna is singing...

哈哈,终于有自己的网络空间可以“玩” 了... 在我制作好自己的作品前,先放上“网络情歌王子”(搞笑版)- 吐拿星(Tuna Sing)的大作让大家欣赏欣赏。

我要回家!

还以为忙完SUARAM的筹款晚宴就可以好好休息的,没料到活动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的。这个星期五(1222日)又是另外一场晚宴、另外一场与人权有关系的晚宴、另外一场与人权有关系而我又直接参与的晚宴 隆雪华青人权晚宴“为弱势群体呛声!”


......我这种大概就是天生劳碌命,每个月都希望忙完手上的工作可以休息,却每个月都陆陆续续地有些事情忙。

不管了,这个晚宴后,我一定要回怡保家乡探望我那轻微中风的外婆。70多岁,一向身体很健壮的外婆突然中风,左边身体不听使唤,让我有点不知所措。真的很想立刻回到她的身边,握握她的手,拍拍她肩膀。虽然不能做些什么,但是至少我心里会好过一点。

很久没有回家的游子,乘这次的周末长假回去探望你最亲爱的人吧。千万不要好象古巨基的歌-爱得太迟呀!

爱得太迟

我过去那死党早晚共对
各也扎职以后没法畅聚
而终於相约到但无言共对疏淡如水
日夜做见爸爸刚好想呻
却霎眼看出他多了皱纹
而他的苍老感是从来未觉太内疚担心


最心痛是爱得太迟有些心意
不可等某个日子
盲目地发奋忙忙忙其实自私
梦中也习惯有压力要我得知
最可怕是爱需要及时只差一秒
心声都已变历史
忙极亦放肆见我爱的见双至
要抱要吻怎黱也好
偏要推说要等一下次


我也觉我体质仿似下降
看了症得到是别要太忙
而影碟都扫光但从来未看因有事赶
日夜做储的钱都应该够
到圣诞正好讲跟我白头
谁知她开了口未能挨下去己恨我很久
错失太易爱得太迟我怎想到
她忍不到那日子
盲目地发奋忙忙忙从来未知幸福会掠过
再也没法说钟意爱一个字
也需要及时只差一秒
心声都己变历史为忙未放肆
见我爱见的双至要抱要吻要怎黱也好
不要相信一切有下次


相拥我所爱又花几多秒
这几秒能够做到又有多少
未算少足够遗憾忘掉
多少抱憾多少过路人
太懂估计却不懂爱锡自身
人人在发奋想起他朝都兴奋
但今晚未过你要过也很吸引
纵不信运你不过是人
你想很远爱於咫尺却在等
来日别操心趁你有能力开心
世界有太多东西发生不要等到天

标签:

星期五, 十一月 24, 2006

先做第一件事,即回应桂生对我之前一个贴(不需要吧?)的看法。他的看法如下:

我并不赞成你的说法。刊登广告的意义不仅仅只是象征著赞美,鼓励,声援当事人那么狭隘。我认为它是一种向社会表达讯息的举动。因为当事人本身的荣辱早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社会群众的意识形态有没有因为这一系列的事故发展而有一点点的改变。 我认为刊登广告可能带来的意义包括:
1。大专生勇于挑战当权者的信誉
2。通过社会动员将一群关心时事的青年聚集起来
社会须要舆论。

舆论须要象传染病那样能够迅速的转播,因此舆论也须要宣传。
台湾一人一百元倒扁可以惊天动地,也许我们可以从一人十零吉登广告开始。广告有否带来实质的改变不重要,最重要是此举动所带来的讯息和意义。 p/s: 将林德宜的行为和在街边拾垃圾相提并论我觉得有点在哗众取宠吧?


我在之前的文章已经阐明我的看法,只是桂生既然回应了,大家重新讨论也无妨。我认为一个举动所带来的意义和讯息固然重要,可是能否带来实质改变对我来说是更重要的。台湾一人一百元倒扁可以惊天动地,我觉得不是台湾人捐出一百元这个举动所带来的。台湾一人一百元倒扁和大马一人十零吉登广告是有本质上的差别,因为台湾人的一百元是用于实际的倒扁活动上;而大马人的十零吉就只是刊登广告而已。


我认同桂生所说的大专生勇于挑战当权者的信誉和将一群关心时事的青年聚集起来,但是我质疑刊登广告到底能否真的把一群关心时事的青年聚集起来?我非常欣赏愿意出钱壮大社会运动的朋友,但是如果这些朋友的钱对实际建设没有帮助的话,我会感到心疼。

将林德宜的行为和在街边拾垃圾相提并论,并不是哗众取宠。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林德宜的做法的确是一个值得赞赏的行为,但是拾垃圾又何尝不是呢?这两者的差别在于哪里?我看到的唯一不同是,林博士因为坚持信念而丢饭碗,而拾垃圾者却不用面对任何风险。可是,不要忘记,林德宜是知识分子和学术人员,他绝对有本钱“东家不打打西家”,并不会有断炊之忧。反而许多工厂工人因为组织工会被解雇,才是真正地面对断炊之忧。因此,我无法把林博士的做法,看成是一个超越其他道德或正确做法的行为。

有鉴于此,我只能以赞赏其他正确做法的态度来看待林德宜的做法。

多多指教!

星期四, 十一月 23, 2006

千言万语,不知从何写起

数个星期没有更新部落格了,不是因为没有题材,而是发生太多事情了,不知从何写起。从13日到19日,我身在柬埔寨出席一个东南亚人权论坛。20日是我回来后第一天上班,却“出事”了!由于 Ampang Jaya 市议会(MPAJ)在案件还在法庭审讯时,强制拆除位于吉隆坡市中心, Kampong Berembang的数十间屋子,导致居民强烈不满。在MPAJ强制进入村子时,与村民发生肢体冲突,MPAJ竟然逮捕9名社运分子和居民。

我赶到现场后不久,警方的联邦后备队也到现场驻守。大概中午3时,他们再次向人群大举“进攻”,又逮捕了十多位当地居民和社运分子(包括我在内)。我不但被逮捕了,更被狠狠地在脸上打了一拳,导致嘴唇破裂流血!这次是我第二次被警方逮捕(第一次是白小义走),第一次被铐上手铐,更是第一次直接面对警察暴力。想和大家分享很多感想,可是由于时间紧凑,今天暂时到此为止。

其实在柬埔寨时,我写了几篇关于自己所见所闻的文章,将在近几天 post 上来。就等者,不好意思哦!

标签:

星期四, 十一月 02, 2006

朋友,你走好!

这张照片是在今年劳动节游行开始前拍摄的,当时Ah Tan正在展示他的招牌笑容。今天过后,我们不会再看到这张笑脸了,可是,他的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今天传来Ah Tan(陈信构)的死讯,我久久不能释怀。虽说我和Ah Tan不算是非常密切的朋友,也不曾共渡患难。可是,Ah Tan却是我少数由衷敬佩的社运前辈。在华社,可能许多人都不认识他,可是在马来社群,尤其是社会运动圈的朋友们,都对Umar Tan这个名字再熟悉不过。

我对Ah Tan的背景不是很熟悉,只是知道他是回教徒,华裔,貌似马来人,酷爱Che Guevara,说得一口流利、带台湾腔的华语-因为他曾经在台湾逗留过一段蛮长的时间。台湾戒严前,他积极参与当地的党外活动,获得不少宝贵的社会运动经验。回来后,Ah Tan更是改革运动(Reformasi)中非常重要的一员大将。更难能可贵的是,Ah Tan从不介意党派,只要是支持社会公正的集会,他从来都不缺席。在我眼中,他是一名真正身体力行的reformist!

这样的一号人物,应该是非常著名吧?大家尝试google他名字,Umar Tan Abdullah也好,陈信构也可以,看看有什么发现。很少吧?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勤劳但是低调。但是,如果谁因为这样而质疑他对社运的贡献,那将是大错特错!

Ah Tan和他的一众reformist战友,为我们年青的朋友立下最优秀的典范:记者拍照时,他从来不抢在镜头前;主讲人在发言时,他永远愿意为主讲人握扩音器;集会进行时,他一定会自动自发地维持秩序,虽然主办单位另有其人;看见社运新鲜人时,他必定会主动搭讪,缓和他们害怕的心情。虽然经验老到,与年青朋友谈话时,Ah Tan从来不摆架子或倚老卖老。这种态度,难道不是社运最珍贵的精神吗?

Ah Tan是一个踏实的社会运动家,他不注重虚名,一心只想成就改革运动。虽然他被警方逮捕了许多次,甚至被控上法庭,他都没有因此而退出社运。比起许多沽名钓誉、不敢实践的所谓知识分子,Ah Tan这种决心、这种信念、这种态度,正是我由衷敬佩他的原因。

在此,我借花献佛,把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献给为我国民主进程贡献良多的Ah Tan。

朋友,你走好!

标签:

星期六, 十月 28, 2006

华教需要怎样的CEO?

最近有很多场讲座都在隆雪华堂举行,隆雪华青过去所扮演的角色(办讲座)已经有许多团体轮流接替,计有隆雪华堂民权委员会、隆雪华堂社会经济委员会、隆雪华堂妇女组、隆雪华堂文化教育委员会、民主行动党、人民公正党、雪隆理华同学会、Y4C和东方大讲堂等等。社会上许多重要课题都得到深入的讨论,诚属可喜可贺!

隆雪华青也没有放慢脚步的意思,我们将在10月31日(星期二),晚上7:30,假隆雪华堂2楼会议室,连同雪隆理华同学会和东方大讲堂举办另一场讲座会,题目是“华教需要怎样的CEO?”

这是一个关心大马华文教育者必须出席的讲座,因为当晚将谈到华教堡垒 - 董教总,在不续聘其首席行政主任莫泰熙和执行秘书长姚丽芳后,如何走好未来的路。莫泰熙和姚丽芳都是资深的华教工作者,数十年来都扮演着董总和教总的中流砥柱。他们在近期内将同时离开,引起整个华社的关注。

诚如东方日报大讲堂所写:在风雨如晦的时候,华教需要怎样的CEO,才能确保华教得以茁壮成长?每一个关心华教的人都应该勇敢表达意见。

当晚的主讲人是:

1. 李万千 - 资深评论人,华教工作者。

2. 黄进发 - 维护媒体独立撰稿人联盟(WAMI)主席

3. 罗志昌 - 全国华小家长总会筹委会副会长

而主持人就是我那经理级室友 - 吴仲顺 (隆雪华青副秘书)。欢迎大家踊跃出席,一同关心这个重要的课题!

星期五, 十月 27, 2006

不需要吧?

早前,一群知识青年和社运人士以刊登广告的方式,表示支持因维护其学术报告而辞去ASLI研究机构职位的林德宜博士。作为一个“Half past six”的社运分子,也有人邀请我加入他们的行列,付出仅仅10到50零吉,一起刊登支持林博士的广告。

当时,我没有经过详细考虑,也支持林德宜博士的做法,可是却有一种“不需要吧?”的感觉,便委婉地拒绝了。

这几天的假期,我在怡保大吃大喝之余,也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我到今天还是认为当时那种感觉,其实是蛮忠于自己的,而当时的决定也是正确的。

虽然我觉得林博士的做法是对的,但是,对我而言,他这个正确的做法似乎没有必要花费大家数百到数千零吉去“声援”。这不是一个对错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必要或值不值得的问题。打个比喻,我们会不会因为一个人把地上的垃圾拾起来,就刊登广告赞许他?不会吧?

或许,有人会说,在大多数人都乱丢垃圾的社会,他会刊登广告鼓励那拾垃圾的人。可是,对不起,就算是全世界都乱丢垃圾,我还是不会刊登广告的。不是因为拾垃圾的人不值得鼓励,而是当我们开始过度吹捧日常的美德时,我们正在把社会正义的尺度降低。

在我国的社会里,还有许多人的情操也与林博士一般高尚,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人面对随时被有关当局逮捕的风险,为低下阶层谋求权益;有人面对学校被关闭,孩子不能在政府教育制度内升学的风险,为自己的社区争取权利;有人面对被开除学籍的风险,为自己和下一代争取权益;谁为这些人刊登广告了?谁为这些人捐资10到50零吉了?

我并没有非议刊登广告支持林博士的朋友,只是认为我们的社会还不至于“烂”到需要刊登广告声援一个辞职的学术人员。在我看来,更迫切的问题反而是我们的社会太缺乏对社运或反对运动的资助和支持。同样是亚洲国家,台湾和韩国社会对社运的大力资助和支持,是它们拥有强大社运基础的原因。

因此,我非常欢迎大家愿意出钱肯定维护社会正义的人,但我觉得与其把钱花在对林博士没有实质帮助的广告上,我们不如资助更需要这些钱的群体。如果我们真的希望为学术自由贡献一分力,那就出钱支持或游说社会“贤达”集资成立一个民间研究中心,专门聘请如林博士一般的学术人员,为人民出版公正无私的学术报告,抗衡当权者的霸权。

标签:

星期四, 十月 19, 2006

跑吧,孩子!

这篇文章本来是给两位学妹部落格的回应,可是那超速的“宽频”却使我怎样都贴不上。一气之下,便跑回自己的老巢,希望学妹们会浏览吧。


事情是这样的,1013日当天,我们出席了由反对内安法令联盟(Gerakan Mansuhkan ISAGMI)举办的一场集会。这场在国家回教堂举行的集会,名为“Tunjuk Perasaan Tuntut Bebaskan Tahanan ISA!”许多前扣留者和被扣留者家属都有出席该场集会,其中内安法令扣留者的孩子们更以诗歌(sajak)朗诵的方式,诉说他们失去父亲的痛苦。


过后,我的学妹在部落格上提到,家长似乎不应该带孩子出来集会,因为孩子年纪小小就让他们接触社会的阴晦面,情何以堪?甚至,她们会有一点怀疑到底这些“大人”是不是在利用孩子来捞取大家的同情心?如果她是孩子的家长,她会好象肥猫他妈那样,骗他们说爸爸在远方工作。让孩子们快快乐乐地生活、快快乐乐地渡过童年。


从学妹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她们明白这些人(大人和小孩)面对现在这种困境的根源,是因为当权者的残酷、不合理地扣留(没有经过审讯)他们的父亲。可是却不能够接受孩子的家人没有“保护”他们。


我突然想起自己曾经问过自己的问题--在白小事件发生时,我也抱着同样的矛盾心情。一方面我非常支持这场运动;可另一方面却担心孩子的前途。甚至质疑,如果我是孩子的父母,我会不会把孩子留在原校?留在原校会不会害了孩子的一生?


经过反复的思考,我得到一个结论――被压迫的人,没有选择的奢侈!对于白小家长,他们只是可以选择抗争到底(孩子也必须留在原校),或让孩子跟随大队到培才共校。我们不能以衡量在正常状况底下做的决定标准,来衡量备受压迫的人的决定。幸福的你和我当然可以质疑、甚至谴责大人利用这些小孩捞取同情心、情何以堪等等。但是,什么促使你认为他们的家人不要保护这些孩子?如果可以的话,谁不想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谁要让孩子在这种情况下长大?可是,当事情发生后,他们实在没有太多选择。


幸福的人,当然可以“安排”适合的时间,去让孩子循序渐进地去接触社会的阴晦和黑暗。但是,当阴晦和黑暗在你“安排”的时间前出现时,对不起,你没有选择...你只能教你孩子如何面对,或示范给他们看如何逃避现实(不让他知道)


作为母亲者,可以对2岁的孩子说爸爸在外地工作,可是当孩子5岁、10岁、12岁呢?外地工作也有个期限吧?2年?2年后父亲没有回来,作母亲的应该怎样回答孩子?再多2年吗?当母亲的谎言被孩子揭穿时,孩子对母亲的仇恨,煎熬着母子俩。难道这样,对孩子就不残酷了吗?


作为“受保护”的孩子,当他“快乐”地生活时,突然有同学说他是“恐怖分子”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得知父亲的扣留,对于孩子不残酷吗?


套用马克思的一句话“It is not the consciousness of men that determines their existence, but on the contrary their social existence determines their consciousness


所谓自己的想法不是因为长大就会自然出现的,思想是依靠经验的累积,和通过生活经历来塑造的。在恶劣环境长大的孩子,都会比同龄的孩子早熟。这不是他的选择,可是恶劣环境使他不能不提早结束童年。如果连正确的资讯都无法掌握,如何有自己的想法呢?难道必须等他们长大后,接受完所有的主流讯息,认为内安法令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法令时,才告诉他们,他们的父亲是内安法令扣留者吗?


在这些孩子没有父亲陪伴的几年来,我们从来没有关心过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感受;但是,当他们出来示威时,我们却突然关心起这些孩子们的感受来。我们不是太虚伪了吗?


其实,我也不知道这些孩子是怎样想的,可是,如果我现在知道我父亲曾经被扣留3年,而我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无忧无虑地活过了那3年,我将会内疚一辈子!

标签:

星期六, 十月 07, 2006

灰色中秋节

有人说,中秋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也有人说它是一个富有革命精神的节日。可是,对于我来说,今年的中秋却是灰色、倒霉的。为什么?那浓到差一点就把我呛死的烟霾、那慢到差一点就把我气死的“宽频”、那永远出问题的电邮户口等,都是理由。但是更主要的因素是--寒舍进贼了

* 真他妈的气人!那些鼠辈来我家“找吃”,简直就是“乞丐钵里抢饭吃”(广东译音:hak yi dao xiong cheong fan sek)!

托我屋友的福,那贱贼偷了她两架手提电脑和数百零吉现款后,大概腾不出手来偷我那架风烛残年的手提电脑。我那经理级屋友也损失了一些现金,但我却完全没有任何损失,诚属不幸中的大幸。当然,你们也可以从这次的事件发现我是多么地穷困,连小偷的青睬都得不到。谁要捐助的,请拨012-5173067

其实想深一层,为什么最近我们好象时常听见这么多罪案发生呢?当然警察效率和专业程度是一个问题,可是更根本的问题是贫穷。虽然我们时常在报章上看到经济成长率如何高,我国经济如何蓬勃等,但是这些对一般百姓来说都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数据而已。我们丝毫无法享有这些国家的经济成果,反而许多人三餐不继,只能束紧肚子过生活。

可能许多人还不知道,我国大部分工厂工人的工作时间是12小时。不是8小时吗?对不起,8小时工作对他们来说是神话。工厂24小时操作,如果8小时工作时间的话,老板必须聘请三组工人值班,与经济效益背道而驰。所以两组工人,每一组工作时间多加4小时,那就可以省下许多开销。而这些日以继夜工作的工人却连最低薪资都没有!一旦家里有成员生病了,这些人负担得起吗?再加上政府正逐步私营化公共医院,无疑使老百姓们的生活雪上加霜。

坦白说,身为一位暂时单身的中产阶级,我明显地感觉到经济压力,你呢?

* 要谴责我在这里说粗口者,请体恤我的心情。屋子进贼,骂一句也不能咩?

标签:

星期三, 九月 27, 2006

泰国政变,民主还是不民主?

9月19日,在毫无征兆下(至少对我而言),泰国军方以坦克包围首相署,发动政变夺权。从种种迹象显示,这场政变得到泰王的大力支持,甚至有传言指是泰王一手策划发动。

如今民间(我国)对这场政变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这场政变将推动民主进程,因为民主选举将不能把深得贫穷乡区民心的塔辛推翻;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军人发动政变夺权,是反动的,并违反民主的。

当十万泰国民众示威要求塔辛下台时,我曾撰文支持该场由人民发动的政治运动。今天,我还是支持泰国人民推翻贪腐、滥权的塔辛。可是,我却不认同许多人的看法,即认为军人政变对泰国人来说是有好处的。恰恰相反的,我认为泰国军方这次的政变将摧毁泰国人民辛辛苦苦建立的民主机制,使泰国的民主进程倒退一大步。

这次军方得到德高望重的泰王的支持,没有任何流血事件,并承诺两个星期内委任临时首相。根据曼谷一带的民意调查,许多民众和大专生也支持这场政变,曼谷似乎弥漫着欢乐的气氛。我相信军方将实现他们的诺言,还政予民。可是,这并不足以合理化这场违反民主的政变。

英语有一句很好的说法- The end does not justify the means,即结果不能合理化手段。比如大部分的人都要某某领导人下台,我就把他暗杀了。这种做法虽然可以达到目的,可是却不能因此而合理化我的暴力行为,因为那是不合理、不合法的。就算多少泰国人希望看到塔辛下台,都不代表军方和泰王可以违反民主的底线,发动武力夺权。如果我们纵容这种不民主的做法,终有一天将自食其果。况且,国王和军队,都是封建制度的象征。以他们为主导,打倒民选的首相,无论如何都与民主扯不上任何关系。

星期五, 九月 22, 2006

杯葛电子投票是民主教育的一部分

在写这篇文章时,一年一度的全国大专校园竞选结果大概尘埃已定了。可是,学生运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评估策略和探讨未来路向,还是有其必要性的。

笔者曾撰文提及支持博大亲学生阵线杯葛采取电子投票制度的校园竞选。然而,必须澄清的是,笔者并没有呼吁其他没有实行电子投票的大专杯葛校园竞选。博大学生必须采取与其他大专不同的策略,因为两者的选举制度完全不同。

不公正有程度上的差别

拜读了凯伦的《反思大专校园选举(四)-大专生,你支持杯葛吗?》,笔者获益良多。其中笔者对《反》文中提及的“不要被选举热潮冲昏头脑,因为除了提出杯葛选举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须提出一个更加完整的体制来替代这么多弊端的选举制度。”深表赞同。杯葛校园竞选的博大亲学生阵线,正应该以这种态度来看待大专选举制度。如果我们被选举热潮冲昏头脑,一到校园选举时就一窝蜂地参选,那么以完善体制替代现有制度将遥遥无期。

纵然,大家在参与校园竞选前已知道整个选举制度都不利于进步的学生阵线。但是,杯葛电子投票制度的决定,也不是贸贸然的。在实行电子投票制度之前,就算曾经发生许多舞弊事件,博大亲学生阵线也没有采取杯葛校园竞选的行动。

但是,诚如笔者在上一篇文章所言,一个有不公平规则的游戏和一个完全乖离原意的游戏是有差别的。这就好比绑起你的双手,跟你比赛踢足球;和绑起你的双脚,跟你比赛踢足球一般。虽然你的双手被绑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不便,但是只要脚下功夫好,还是可以向大家展现精湛球技。可是,如果你的双脚被绑,你还会为了要“推广足球运动”而继续参赛吗?

就算进行教育工作,我们也必须有原则底线。如果你双脚被绑还坚持参赛的话,你推广的将不是足球,而是猴子戏。同样道理,如果我们因为要推广校园民主,而继续参与采取电子投票制的校园竞选,我们所体现的也不再是校园民主了。有鉴于此,杯葛一个完全没有民主空间的投票制度,不但不是停止推动民主教育,反而是体现民主教育的最重要部分--身体力行维护民主。

电子投票逾越原则底线

杯葛行动是不是有信心获得广大学生的支持?有没有咨询过广大学生是否支持杯葛选举等,笔者认为并不是主题。因为杯葛的决定是原则性,而不是策略性的。简单来说,采取杯葛行动的原因不是因为策略性考量,而是因为电子投票制度已经逾越了原则底线。

我们必须先确认原则,才谈策略。从事社运工作者也是先确认允许无审讯扣留的内安法令(ISA)违反人权,所以必须废除,然后才谈如何提高群众的意识醒觉,让更多人参与废除内安法令的阵营。这个原则性立场(反对内安法令),不会因为没有获得广大人民支持而改变。

一个政党要举行集会,不会寻求广大人民的意见。一般的做法是获得党内支持,然后才想办法吸引人民参与。况且,就算真的寻求广大人民意见,那也只是自讨没趣,因为在一个充斥着统治集团宣传和抹黑言论的国家,大部分的人(全国人民)都不会支持集会的。难道政党在无法取得广大人民支持之前就不办集会吗?

杯葛运动的确需要很多有道德勇气的学生支持,但是我们更需要有道德勇气去落实维护校园民主的行动,哪怕该行动还未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杯葛只是不参选,不是不参与
《反》文中提及,让学生在参与校园竞选的过程中体验校园舞弊,了解民主精神,是笔者认同的。然而,必须重申的是,杯葛电子投票(不参选、不投票)并不代表不参与校园竞选,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参与。学生也一样能够在这个杯葛的过程中,体验校园舞弊和了解民主精神。博大亲学生阵线就是在杯葛的过程中,见识了校方对付“持不同意见者”的肮脏手段,包括派发抹黑短片、阻止学生派传单、强逼学生投票、电话骚扰杯葛选举的学生等。

从校方极尽所能的镇压手法看来,我们知道杯葛行动的确刺中了他们的要害。可是,刺中要害并不足以废除不公平的选举制度,我们需要的是长期、持之以恒的教育工作。如果我们努力不懈、坚持到底,就算五年后校方还是一意孤行地实行现有的电子投票制度,我们大概就有足够的学生支持举办自己的校园竞选,以取代校方的伪选举了。


杯葛是民主教育的一部分
http://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57162

星期三, 九月 20, 2006

杯葛,是对假民主的最积极回应!

今年的大专校园选举,博大校方依然实行惹人垢病的电子投票,亲学生阵线再次全面杯葛。亲学生阵线基于6大理由杯葛电子投票制度,其中包括投票制度不透明、没有算票过程也无法重算,候选人只能直接从电脑荧幕里观看投票成绩、学生不能选择投废票、学生必须以学生证号码登记投票,导致投票丧失秘密性等。更重要的是,学生根本无从考究,到底他们投下的一票有没有被计算在内?


在以票根(ballot paper)投票的选举制度里,虽然一样存在着许多漏洞而让当权派有机可乘,但是至少参选者还是有办法监督和制止舞弊事件。以全国大选为例,反对党还是有办法揪出幽灵选民、监督投票和算票过程;在不满意投票结果时,任何一方的候选人也能够要求打开票箱,重算选票。但是,博大的电子投票制度里,完全没有以上的“保障机制”(safeguard mechanism),根本不能与全国大选同日而语。


电子投票不可靠,前车可鉴

美国的选举,向世人印证了电子投票的不可靠。美国《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援引一份报告证实,如果要在电子投票中做手脚只是需要一个人。只要一个精通网络专业技术的人在恰当的时机侵入与电子投票机相连接的电脑软件系统,就可以成功地修改投票结果。权威杂志《经济学人》Economist指出,在印第安纳州,五千多个选民居然在机器上投出差不多十五万张票来;在弗吉尼亚州,机器不是把投票总数加起来,反而作起减法来,真是叫候选人欲哭无泪。


大家必须了解的是,以上的问题是出现在世界最先进国家的电子投票制度,因此,我国大专电子投票制度的可靠性可想而知。


在一项由大马选举委员会进行的民意调查
,大部分大马人民,包括政治人物都不信任电子投票制度。他们认为电子投票的成绩可以被操纵,而大马选举委员会也因此不会在全国大选采用电子投票。既然如此,我们怎么能够强迫大专生接受这种连我们自己都不相信的制度呢?


杯葛是积极的做法

在了解整个制度后,相信大家都知道电子投票连“橱窗民主”都谈不上。如果把选举比喻为游戏,全国大选是一个规则糟透的游戏,需要改变的是其规则;而博大的校园竞选却是一个没有规则的游戏,必须全盘推翻。这个游戏无法衡量输赢,参与者的胜负只取决于裁判,且不能上诉。这种游戏,就算胜了也不懂自己如何取胜,继续参与还能算是积极吗?


对于想长期保留这种制度的博大校方,亲学生阵线每年参与、又每年提出反对的做法正中他们下怀。校方捉准学生对校园竞选这个平台“难舍难分”的心理,用投票的“仪式”,让大家觉得至少议会民主还是存在于校园、我们还是有空间的假象。学生这种暧昧的态度,才是导致电子投票制度能够继续存在的因素。


因此,积极的做法应该是立场鲜明地拒绝这种没有内容的游戏。只有杯葛这种选举制度,我们才有机会瓦解它,并重新建构一个新的公平机制。


杯葛恰是维护议会民主的出路

也许有人认为,杯葛就是放弃议会民主路线,自我边缘化。然而,恰恰相反,杯葛行动才是维护议会民主路线的唯一出路。博大亲学生阵线没有摒弃议会斗争,因为他们杯葛的并不是议会民主选举,而是一种套着“议会民主选举”外衣的变相委任制。在电子投票制度下,投票只是一种仪式,并不会左右“选举”成绩。试问,这种对选举成绩没有丝毫影响的投票,还可称为民主选举吗?


面对这种毫无民主成份的选举制度,笔者认为采取杯葛的决定是正确的。


杯葛也不是自我边缘化的消极行动,因为杯葛不代表从校园选举中消失,反而更积极地凸显议题。在这次的博大校园选举中,亲学生阵线派出了一位“候选人”,即“杯葛电子投票制度”!亲学生阵线不但不会因此失去接触学生的平台,反而能够不受选举条规约束地进行“拉票”工作。只要亲学生阵线能够说服学生杯葛使用电子投票制度的校园竞选,逐年减低投票率,就有可能废除电子投票。


博大杯葛电子投票的意义重大

博大是全马第一间使用电子投票的传统国立大专,也将是其他欲实行这种制度的大专的借镜。如果学生无法制止校方使用这种不民主的投票方式,电子投票势必将蔓延至其它大专。因此,博大亲学生阵线杯葛的决定是含有重大意义的。


博大的朋友们应该拥有广阔的视野,不能因自私的理由而弃大原则於不顾。反之,应该尽一切努力制止这种不民主的制度蔓延到其他大专。如果博大亲学生阵线无法扮演好先锋的角色,其他大专朋友未来的战役将更加艰难。


注:在这篇文章刊登后不及一天,博大就因为全校电脑伺服器(server)故障,导致学生无法投票而怨声载道。


惟有杯葛才能瓦解假民主
http://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57083

星期日, 九月 17, 2006

生日快乐!

9月16日是马来西亚真正的国庆日,我在此恭贺我们敬爱的祖国43岁生日快乐!也许很多人都觉得这不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9月16日都不是公共假期。许多人甚至忘了这是个什么日子,更甭说思考该日子背后的意义。

从小到大,我都以为马来亚的独立日就是马来西亚的国庆日,即8月31日。纵使历史书上有略略带过9月16日这个日期,老师也没有向我们进一步解释这个日子的重要性。我就是这样朦朦胧胧地上课、朦朦胧胧地考试、朦朦胧胧地相信了8月31日这个官方的马来西亚国庆日。上了大学,接触了许多人和事物后,开始觉得我们应该把9月16日订为国庆日,因为8月31日不足以代表整个马来西亚人的国庆日。可是,当时只是因为觉得应该尊重东马的朋友,并没有很深入地思考。

直到几天前,和国华喝茶时聊起马来西亚的独立历史,才发现自己竟然漏了一个非常重要、但从来没有在我脑海出现过的要点。过去,我都不自觉地陷入一种我自己称为 majority mindset 的刻板印象中。每次想到要重视9月16日,都是因为觉得那是沙巴和砂劳越加入大马的日子,非常值得纪念和庆祝。然而,在经过那天的闲聊,我发现我一直以来都从一个政治不正确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 即“新加坡、沙巴和砂劳越加入马来亚,改名为马来西亚。”

其实,正确的历史是马来亚半岛、沙巴、新加坡和砂劳越组成一个新兴国家 - 马来西亚。沙巴和砂劳越并不是“加入”(join)马来亚,而是“组成”(form)马来西亚,大家的地位是平等的。

因此,在祝福马来西亚生日快乐之余,也希望提醒其他国人(尤其是好象我这样的“联邦仔”)不要忘记了这段重要的史实。

星期四, 九月 14, 2006

只此一次

窗外的景色依旧, 你也依然清秀;
我却不能丝毫不羞, 放纵自己继续荒谬;
只能以一生内疚, 减轻别人对我的归咎...

不曾想象过自己会如此不理智、如此不负责任。没有想象过在现实生活中,自己竟然扮演了这么一个角色...

硬硬把热带生长、畏寒耐热的果树,搬到摄氏零度的地方栽种。结果不言而喻,非但无法种出任何东西,还毁了那珍贵的种子,使种子无法回到原本属于它的地方。是的,导致这种子无法开花结果的是不理智的我!

当然,我也是非常伤心的,因为我在栽种的过程中也有付出过。可是如果不是自己的任性和贪念,我现在或许可以在摄氏零度的地方,穿着寒衣观赏隔岸开满花果的茂盛果树。无论如何,这只不过是自己的假设。既然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我只能在说声对不起后,答应大家不再重犯。

说实在的,过去两个月的栽种过程,我非常开心,谢谢种子对我的信任。虽然已经证实了种子无法在这种环境下开花结果,可是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选择,我宁愿花更长的时间去承认这个残酷的事实。

前方还有许多路等着我们,放开脚步,好好干吧!只是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希望种子能够永远记得,见证咱俩过程的大熊。

星期二, 九月 12, 2006

我没有偷懒啦

最近几天忙着在其他人的部落格留言,和到佳礼论坛“吵架”,忽略了自己的部落格。希望大家不要介意哦! 看了别人的部落格,我发现自己的纪律真的是很差,所以我下定决心,一个星期至少要上两篇文章,不一定是自己的(嘻嘻,先打预防针),但是至少不要整十天都没有新画面。对了,一星期两篇包括英语的部落格哦,所以如果大家看到华语的部落格没有更新,先不要骂我的老祖宗,看完再骂都不迟。(老祖宗们,我会尽力不让你们受辱的);p

最近我在研究着podcast这种“咸丰年代”的旧科技(没有办法,最近才遇到得空教我的名师,之前遇到的都是非常忙的大师,没有时间开班),希望学会后,可以为这个部落格增添一些新意罗!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多多监督哦!

为了补偿大家DL我没有update部落格的心情,我在这里为大家介绍我的新部落格师傅-康仔的部落格,还有他超级搞笑的podcast-《Zidane个头》。大家一定要听噢,强力推荐!

星期三, 八月 30, 2006

今年的国庆日有点“清凉”

国庆日又要到了。每年这个时候,我都觉得很厌恶,因为执政集团每年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他们同样的谎言-即马来西亚的独立是巫统、马华和国大党三大民族代表以不流血的方式,在谈判桌上换来的。更可悲的是,由于执政集团长年累月的“反共”宣传,反对党的领袖们也似乎不太敢“挺”我国的实际独立功臣-马来亚共产党(马共),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今年的国庆日(比较政治正确的应该是“马来亚独立日”),我会随同废除内安法令联盟(Gerakan Mansuhkan ISA, GMI)到吉兰丹出席由州政府赞助的反对内安法令晚会(Konsert Cakno ISA),应该可以不必看到到处张挂的恶心谎言。

但是,这不是重点。今年的重点是,回教党中央研究中心(Pusat Penyelidikan PAS Pusat)以国语发表了一份国庆日重点评论文章《Pensejarahan semula perjuangan kemerdekaan: Satu tuntutan keadilan》。该文承认马来亚共产党的独立斗争贡献,促当权者纠正独立的史实。

回教党,众所周知是反对左翼色彩浓厚的政党。大多数支持者为虔诚马来回教徒,更让回教党在选择肯定马共独立贡献的立场上背负巨大的压力。然而, 压力并没有成为拒绝捍卫真理的藉口。回教党的举动漂亮极了,不但展现了一个泱泱大党应有的广阔胸襟,更在某些机会主义政党脸上刮了一个响亮的耳光!

这,大概离伏尔泰(Voltaire)至理明言-“我不赞同你的意见,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意境不远吧?

星期六, 八月 19, 2006

没事没事,唱歌而已

我看两样都不是,倒像打呵欠!


劝戒11名涉校园暴力学生 博大校长解释充满矛盾 (当今大马)
http://www.malaysiakini.com/news/55539

博大校方校园暴力记者会摘要
http://www.malaysiakini.com/news/55588

博大公布717事件调查结果 校长说闹事学生只是在唱歌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php?n=2353